头条文章能删除吗(头条文章可以删了重发吗)

  365天每天纯干货,客官快快点击“龙门”关注吧!

  龙门

  Longmen518

  龙门聚集了一批在事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精英人士。他们已经获得了财富自由、身心自由,或者正努力行走在追求自由生活的路上……

  关注龙门,就是关心您的生活品质!

  您想每天都阅读到高质量的文章吗?那就请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龙门”关注我们,我们一年365天都会为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外公众号有置顶功能了,大家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点开“龙门”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就可以将我们置顶了。谢谢!

  

  作者:一路风景

  铜鼓,赣西北与湖南浏阳交界的一个小山城,现属宜春市。若不是因它有着秋收起义起点的红色背景,中国知道它的人一定更少。

  对我,它却是记忆开始的地方。随着岁月流逝,遥远的记忆碎片却清晰起来,有时竟会在梦中加进一些想象故地重游。最奇特的一次梦境竟然是自己像一条鱼儿随着四处流趟的河水漂呀漂,一路游览。

  为了圆梦,一直想回去看看,这年暑假,趁着驾车回南昌的机会,全家三口带上正好在南昌探亲的妈妈回了一次阔别33年的铜鼓。

穿越四十年记忆的旅途

  目的地定位时导航选了一条最近却是最费时的非高速路,早上7点从南昌出发,到达大塅镇时快下午两点了。其间还错走进一条不平的石子山路,前后没见到一辆车,正在心慌时,突然前方出现几位赤裸身子的人,还以为遇见野人了呢,他们也被我们这不速之客吓得蹲下,面向路边避让。看来这真是十天半月不见人的深山,山上最多的是笔直的杉树和同样笔直却多一分婀娜的竹子。偶见一些砍下的杉木堆码在路边等待运出山去。

  一个小时左右终于翻下山,进入一块有人家的地方,碧绿的秧田和山峦,安静如世外桃源。我说回去不要再走这条山路了,太难走了。可能是这话得罪了山神,不久就发现前方村民在铺路,水泥还是湿的,没办法,只有在村民的指引下原路翻回去,山神可能在说,你不想从我这过,现在就让你重走一遍。回去景色依旧,却没了来时的兴致,又一个小时,终于到了当时上山的岔路,记得来时在这儿,还遇到装木材的山民,一条是山路,另一条是平坦的水泥路,还提醒说要不要问问路,免得走岔了,有人坚持说听导航的。没办法,人有时太依赖先进的技术,反而忘了简单的方法。可是,后面的等等奇遇似乎又要感谢这两个小时的山中翻腾呢。其实人生也如走路,每逢岔路就面临选择,但谁又知哪一条比另一条好? 相信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后面的水泥路很好走,只是再遇到岔路,没人反对我下车问问路,来个双重导航。当看到铜鼓县地标时,再次进行导航定位,发现大塅中学离得近,就改变了原来打算先去铜鼓县城的计划。

头条文章能删除吗(头条文章可以删了重发吗)

故地重游之:大塅镇中心

  过了一座水泥桥,被导航告知我们正式进入了大塅镇。(“塅”在本地是大块平地的意思。)看到前面有一餐馆,已经过了吃饭时间,老板一家人在打牌,我下车去问还有饭吃吗?说有,就招呼大家下车吃饭。主人沏上几杯茶,一看正是小时候喜欢的当地人称的“干子茶”,内有茶叶,菊花,红白萝卜干,炒香的黄豆,咸香四溢。那时,每当随家长走亲访友,就守着大人喝完水,赶紧将内容物打捞入口,在那贫瘠的岁月、闭塞的山村,这就是美味零食了。在等待吃饭的时间,妈妈随便与主人聊着过往,我与XY便趁机去寻找我记忆中的大塅桥。四十年过去了,桥依旧在,只是不知是不是因为我长大了,还是见多了更大的桥的原因,记忆中的宏伟场景被眼前的这座小桥彻底击碎。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以前那条清沏的河流,竟然被在上游截成了水库!干涸的河床上上已满是杂草,这正是我迟迟没下决心回来看看的原因,想让记忆中的美好久留一些时间。回去与哥哥说起河没了,他只说了句“河没了就没意思了”,看来这条河对我们兄妹都是如此重要,它曾是我们的快乐之源,很多美好的记忆都与之相联。

  30多年前的这条河(这次知道它叫定江河,是修河的上游),没有河堤,清清的河水自然流趟,河边的水浅浅的,很多青色的卵石,岸边常堆放很多顺河道运来的竹子和木料,哥哥有位同学家就在河边,因此在夏天,常能在这里玩到太阳下山。与大塅桥垂直,有一座用两块木板钉在一起的小木桥,一头在河滩,一头在大塅桥的引桥上,下面看见溢过来的河水,走起来木板摇晃得很,胆小的我常被大人连拖带拉过桥的,它却是我们去镇上的必经之路。正是这条平时安静的河却在1973年有过一次据说是百年不遇的洪水,险些将当时住在庐下(音,这个地名有待考证)的我们全家永远地留在了这里,现在还记得那黄色的山洪。待我们回来,妈妈还在聊天,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与充满巧合,父亲竟是店中老板娘当年在大塅中学的班主任!没想到在这么遥远的地方,这么多年过去,父亲的名字还被人记得!老板娘给我们看她的同学通讯卡片,写的是1975届,是父亲在这里的最后一届学生!我们一下子觉得四十年的光阴仿佛变得很短,于是我们聊起当时的一些熟人,也许是地方太小的原因,比如妈妈还记得的帮妹妹洗过尿布的胡大姐,炸掉手臂的捕鱼人,他们都熟的像自家亲戚一样。现在镇子是后来建的,没啥印象。饭后,男主人张大哥也无啥事,就带领我们故地重游。

  1970年,我们一家随着父亲从南昌下放到此,在这度过了6年的岁月,居住过四处地方。2岁前不记事,因此我的记忆是从这里开始的。

故地重游之:庐下

头条文章能删除吗(头条文章可以删了重发吗)

  庐下是我们在铜鼓的第二个处所,也是妹妹的出身地。如今见到它,原来的四合院只剩下房基和几堵残垣断壁,它所在的院子也没人住了。记得当时邻里关系很亲热,也就是现在毛豆成熟的时候,每家都用盐水将整棵的毛豆煮熟来吃,还互相赠送。依稀记得我在这间屋子夕阳西下时,远远望去,总有一座奇怪的楔子一样的山支撑着天与地,现在才知道这座拔地而起的山叫做天柱峰,原来在陆地上的,现己被水库三面环绕,还与周围风景一起开发成国家森林公园了。遗憾的是这次没时间去看看,只能作为下次再来的理由。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天井左边那颗柚子树,物是人非,它竟还默默坚守着这片土地,树上已结满了青涩的柚子。我们在看屋子时,有位当地人过来聊天,她竟然还记得我们一家,可惜妈妈记不得人家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973年的大洪水,房子的结构是下面有一米左右的砖头,上面全是土质结构,水一淹就得塌了。洪水当时就差一块半砖头就到土墙了,没见过山洪的我们一家竟以为山洪像城里的水,是慢慢地涨上来,就将做好的中饭搬上阁楼还准备吃饭呢,哪知很快就被洪水困在中央,所幸被乡亲们用一根浮木救往高地,才得以脱险。从那次洪水后,我们就借住在那里的粮管所的一间小屋,周围邻居也很是照顾我们。听张大哥说粮管所有了新的房屋,想着还要去别的地方,就落下这唯一的第三个住处没去看看。

故地重游之:凤竹

  这是地道的农村,门前是碧绿的稻田,再远就是山,也是下放住的第一个地方。正好张大哥认识当年邻居张婆婆(她本人姓曾,大家习惯用他丈夫的姓来称呼她)丈夫的侄子,在他们的几次电话询问确认后,我们竟然找到了当年住过两年的那栋房子,它是一个不封口的“口”字形,我们住在口的左边一竖的厢房,可惜被拆了,中间天井和右厢房还在,屋后的井也还在,甚至水还是清的。更奇的是,左右阁楼竟还各放着一口棺材,应该不是当年让我害怕的那几口吧?右厢房已经没人住了,荒废的屋子里已经布满了蜘蛛网和苔藓,但右厢房通往后院的那条土路还是当年的样子,中间高两边低。走在这条路上的自己恍惚间回到自己3、4岁的光景,东倒西歪地去找后院的小伙伴玩......我们住的房子的遗址的后面有一幢新房子,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喝口水。刚喝了口水,进来一位中年妇女,她用惊喜的眼神看着妈妈,说认得她,接着说出了哥哥的全名,还有我和妹妹的名字。看着她有点熟的眉眼我不确定的问了声“你不会是金莲吧?”哪知她正是!真是巧遇啊!她和她妹妹金凤是张婆婆的侄女,那时来她姑姑家玩,与我们兄妹成了玩伴。现在家里还有她们与张婆婆一家的合影,正是凭着这张照片在后来的日子不断加深记忆。匆匆聊了会儿,得知张婆婆与父亲是同一年去世的,张伯伯与其和毛泽东同岁的父亲自然也己驾鹤仙去,或许他们现正在天国看着我们的重逢吧?还记得张太伯是打草鞋的,那时已无牙了,每当我将花生给他吃时,他就会将它们用一张纸包好,用做草鞋的木槌敲碎,倒入口中,随着一凹一凸的唇,细细呡下,与其说我愿意给他花生吃,不如说更愿看他吃花生的流程。

  当时爱吃他们用甑蒸出来的红薯丝饭,吃饭时常用自家煮出来的纯白米饭与小朋友换着吃。这里到镇上有一段路要走,每月一次全家会随大人去镇粮管所买米,年幼的我回来时最盼望见到村口的那颗大树,那是快到家的提示。那树还在,只是好像三十多年没长(这种儿童与成人的视觉差异在这次行走中常常出现)。妈妈说其实回来时,父亲常是一只谷箩中装米,另一只装我,用扁担挑回来,依稀有点印象。现在看来,那时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贫乏,却是我真正快乐不知忧愁的日子。在凤竹住了两年,妈妈说那是我们下放最富足的两年,因为在这儿, 勤劳的妈妈学着老乡养猪,养鸭,种菜....思绪远了,回到金莲,一问她也是父亲在墨中中学的学生。(父亲在大塅中学时曾被调任到那里半年,现在墨中已经被沉没在水库中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匆匆聊了近况,留了联系方式,就急着赶往下一站。

故地重游之:大塅中学

  大塅中学是我们离开铜鼓前最后两年待的地方,因此记忆尤为深刻。此中学也是因为73年大水而搬迁到半山坡上的。我们来到中学旧址,学校已经不再使用了,但是教室的轮廓仍依稀可见。我们的住处在山坡下的两排平房,以前住着各行各业的人,以中学老师为多。现在经过一番修整,改为男生宿舍和教师宿舍。我们进入院子,因为是暑假,几乎没有人还待在这儿。只有一间房还开着门,是一对年轻的老师夫妇。像是上天安排的一样,那房间正好是我们当年住的那一间!待我们说明来意,他们热情地招待我们吃冰棒,还邀请我们进去参观。相隔32年两代屋主在同一屋内合影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最后,他们邀请我们在开学时间再来,还感谢父辈对大塅中学的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当年这儿的老师可谓人才济济,不仅有父辈这样下放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分子”,还有一些名牌大学毕业分配来的。当然,老一代教师们已经陆续调离这里,他还告诉我们,他们大部分已经去了县城的铜鼓中学。

  出门后,隔条马路,正对着的是大塅中学新址,这条路当年是沙子路(地基是土,上面车轮压过的地方为保护路基铺一层沙子,当车轮将沙子碾开,养路工定时将用木推将沙子堆回),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通往县城的路。每当父亲出差,我经常在路边期盼着某一辆班车会捎回他来。有几次还去到车站看看他是否回来。听妈妈说,那时不仅物资少,而且是有钱都买不到或没人敢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卖食物给你。因此像我家这样没地的人,只能在房前屋后见缝插针地找块地种点菜以解决吃菜问题。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天天吃芋头,最后芋头梗也做成干菜吃,甚至还在定江河边上的沙地种上了花生。哥哥和我那时已经知道为家里分担生计了,与小伙伴一起去挖马齿苋,野葱,竹笋,去山上砍拾柴火,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摘到杨梅。当然,对我,主要是跟出去玩,城里的孩子无法想象乡下孩子的玩具-----截一小段葱,一端稍撕开一点成四片,垂直向上,将一粒豌豆放入其中,从另一端朝上吹气,谁的豆在气流中悬得越久谁就是赢家。哥哥常常不情愿带上我,原因是我会不时闯出些祸来,让他替我受罚。听说有一次我俩偷偷出去挖竹笋,我的雨鞋被竹笋扎了个洞,雨鞋在那年月可能是比较贵重的物品吧?怕妈妈知道,哥哥只能悄悄地将笋放在灶台上,但扎破的雨鞋后来还是被妈妈发现,免不了一顿骂。也不知谁定的家规,那时家里小的如果跟着大的学样犯了错误,受罚的却是大的,小的不追究责任,说是大的没带好头。现在想来,哥哥不知替我受了多少委屈的罚。

  离开大塅中学,张大哥又主动提出带我们去大塅水库的大坝上看看,被定格在此的定江水还算清沏碧绿,只是再也不会时而浅唱,时而咆哮地淌过我们曾住过的地方。眺望天柱峰,发现天色有点晚了。张大哥告诉我们,有时间的话,可以坐船游水库公园。但今天是没机会了。送回张大哥时,女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今晚住她家,我好奇的问她是否开旅馆?她说不开,反正可以安排你们住下就行。我笑笑说,不住了,还要去县城。其时是久违了这种萍水相逢的热情,已不太习惯了。当女主人在我们走后知道我们偷偷塞给一点钱作为张大哥的导游辛苦费时还特意发来短信说对不起。为打消她的顾虑,我回复说下次来就在她家吃住了。真为山里人的淳朴打动。

再入县城

  从大塅到铜鼓县的行程都是山路,车程约有一个小时,约80公里。路上妈妈随意回忆到父亲当年为了省八角钱的车费,竟有几次徒步走完这段路程!大概估算一下,那得十几个小时!不免心中一阵酸楚。不知在这么长的独行途中父亲想了些什么?从一常围绕省市政要报道新闻的电台记者下放到这偏僻山区带下乡的上海知青劳动,到中学教书。落差感一定会有。但比起在英雄城里被“造反派”拉出来批斗打骂写检查还是好一些吧?我无从知道,但这一路的山水一定知道。正想着,夕阳下飘起了骤雨,将一车尘土冲刷一净,绕过一座山,雨又收起来了。

  到了铜鼓县了,又勾起了我第一次,也是此次之前唯一一次到铜鼓县的记忆。那时我六七岁,父亲要坐车去县城开会,我执意要跟着去,父亲觉得不方便,没同意。谁知他走后可能是东西忘拿,又回来了,见我还站在原地生气,动了恻隐之心,带上了我。到县城后,父亲把我放在招待所,叮嘱我不要乱跑,他就开会去了。但好奇心驱使我溜了出来,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我不敢走远,印象深的是见到马路上许多隔离人车用的用红白栏杆串起来的有红白条纹的水泥墩。哦,原来城市就是这样啊!这就是城市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趁着夕阳红,我们匆匆游玩了秋收起义纪念广场,并登上了一座叫做“万芴朝天”的山,丹霞地质的山势与定江河平行,县城坐落在山水之间,定江河穿城而过,山顶可见到铜鼓县城全景。登山途中,人们脸上的安适娴静之情溢于言表。

惊喜重逢

  第二天一早我们打算碰运气去铜鼓中学找找大塅中学调往这里的老师兼邻居。在庄重的中学大门对面的小店用早餐时得知教师宿舍就在学校后面,一会儿就到了。在门口遇一年轻人试着问熊老师是否住这儿?一问就说知道并热心带着我们去。从楼下一声大喊叫下了已经退休的熊老师。妈妈与他热情地聊起来,我只是觉得眉眼还有点熟。一问曾老师也住这里,是我们曾经隔壁的邻居,还是我的语文启蒙老师。我们两家关系特别近。正聊着,见远处匆忙走来一老人,她说买早点刚回来路上听说有人找,没想到是我们。三十多年没见过,就是对面走过也不会认得。我们一行被邀请到曾老师家里坐,不约而遇的喜悦让我们顾不得不速之客的尴尬。家里一年轻人忙着沏茶切瓜,一问是曾老师的儿子,我们离开时还没有他呢,现在完成了浙大的博士后,留教杭州。看着这未曾谋面的后生,突然感到自己是有一把年纪的人了。遗憾的是曾老师的爱人,另一位熊老师已在3年前去世。印象中他是一位充满活力的物理老师,老家南昌。大学毕业分配来这,因此过年回南昌时,他借用学校的铜铃用绳子串起来挂在门后,交待作为邻居的我们说如果夜晚听到铜铃声就是有小偷开他家门了,让我们帮注意些。聊天中得知他们是昨天才刚从杭州转道南昌回来的,之前半年家里都没人。真是太巧了。如果按常规行程先到县城,我们也无从知道他们在这里,或许这一趟就见不到一个故人了。说来更巧得无法解释的事情还在后面。见曾老师家里有一老人,一问才知是曾老师的姐夫,也是昨天一同从南昌过来的。他竟然是父亲在广播电台的同事,同一天入职,住同一宿舍,同岁(76了),甚至入职之前都在各自的县广播电台工作,他们进入广播电台工作竟同是参军的路上收到满额的通知,于是就直接分进省广播电台了。老人兴致勃勃的讲起新中国第一代媒体人是如何艰苦地办起电台,沟通信息的……如果不是时间不允许,真愿意长时间地沉浸在老人的回忆中。

  接着妈妈得知温老师还在铜鼓,便打算见一见。

  温老师声音没怎么变,眉眼也没怎么变。她是哥哥的老师,我便当场接通了哥哥的电话,他们师生聊了一会儿。哥哥自然是惊奇我们是怎么找到他们的。其实这也是这些日子我一直迷惑不解的。来之前,我只希望看看曾养育过我的青山绿水,没曾想还能见到那些住过的老房子,更不敢奢望还会碰见熟人。或许这世上真有一些超物质的力量存在?这样的解释让我感到欣慰和力量。

  我们匆匆照了几张合影,留下联络方式便告辞,并相约下次重逢。摇下车窗时瞥见曾老师眼中的泪光,我意识到她可能在想什么,忙握住她的手让她多保重,说也许下次去杭州看她。

后记/补记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旅行。当一个地方融入有你的记忆后也就有了感情,你再看她时就不只是用眼,而是用心,用情。大塅,这个偏僻山乡,她用青山绿水和淳朴民风接纳和抚慰了特殊时期的我们一家,也为我们兄妹的人生涂上了一层厚厚的底色。

  补记1:2014年10月去到杭州,特意拜访了曾老师一家。

  补记2:因为志趣相投,小熊老师介绍其表姐,与我的名字一字之差的XHL成了我的微信好友。现在这位曾在深圳生活的白领已回到她的故乡开始种皇菊,去年还品尝到了她种的皇菊,她还学习制作手工皂,并期望将来在村里开一间客栈。

  附:铜鼓简介

  铜鼓位于江西省西北部的铜鼓县,山川秀美,土地肥沃,资源富饶,县城东边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称为"铜鼓石",铜鼓县名因此而得。全县人口13.5万,面积1547.7平方公里,辖6镇3乡4个林场,县府驻永宁镇。

  铜鼓县有三大特点:一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铜鼓县一度成为湘颚赣革命根据地的政治中心。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临铜鼓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彭德怀、宋任穷、腾代远、黄公略、王首道、肖克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转战铜鼓。在革命战争年代,铜鼓有2.8万多人为革命英勇牺牲。解放后,中央、省对铜鼓革命老区关怀备至,被批准为"全苏区县"。中国近代革命史就有铜鼓部分被写进中学历史教材。二是绿色宝库。全县土地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占85%,森林覆盖率86.4%,居全省之冠,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这里生态环境良好,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5.5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三是旅游胜地。天柱峰森林公园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万多公顷,由孤峰揽胜、山水醉人的九龙湖;峰耸谷险、崖石竞奇的铜鼓石;万树千花、翠竹摇曳的龙门崖;山高林茂、云海迷漓的大沩山四大景区组成,共有景点76处,其中人文景点32处,自然景点44处。园内珍稀植物星罗棋布,野生动物品种众多,共有野生动物18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1种,省级保护动物46种;有原生木本植物534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树种13种,省级保护树种31种,被誉为“江南生物世界”。铜鼓还是赣西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客家文化渊远流长,客家风情传统古朴,独具韵味的客家山歌和灯彩是铜鼓客家文化的主要特色。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龙门(Longmen518)

  微信号:Yinghonglou;

  邮箱:liyh@darenfund.com。

  声明:

  1:本号所有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2:图片来源于网路。

  3:本文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或建议,也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的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做参考,据此入市,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在结构型牛市中跟着龙门赚大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财神爷,一个为你送去财富的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发布于 2025-03-24 05:03:16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2
上一篇:仿写人物传记母亲的作文600字(仿写人物传记母亲的作文600字怎么写) 下一篇:物业项目经理证书几年一审(物业项目经理证书几年一审啊)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